黨的十八大報告根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形勢和新要求,作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決策和戰略部署,明確指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秉h的十八大報告吹響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軍號,對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
未來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關鍵時期。黨的十八大報告突出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和內在目標,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制度動力和根本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我們黨必須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全局性、基礎性和戰略性地位。
?。ㄒ唬┥钊胴瀼芈鋵嵖茖W發展觀迫切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黨的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這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既是一場深刻的觀念變革,更是一次全面的制度創新。我們要勇于把自己的思想從各種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的觀念中解放出來,但觀念的變革容易受到體制、機制和制度的影響與束縛,容易停頓、反復甚至逆轉;因此,我們更要把法治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方式和有效載體,通過制度供給、制度導向、制度創新來解決制約科學發展的制度空白、制度缺陷和制度沖突,真正把科學發展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礎上,納入法治化的軌道內。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越是從發展的早期進入發展的中期和后期,越是從粗放發展階段轉向科學發展階段,就越需要通過法治來克服在發展過程中個體行為選擇和政府決策行為選擇的功利化、短期化、表面化現象,糾正各種重速度輕效益、重總量輕質量、重效率輕公平、重局部輕全局、重當前輕長遠的做法,建立健全一整套支持、推動和保障科學發展的長效體制、機制和制度體系,從而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ǘ┌l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迫切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是我們黨始終高揚的光輝旗幟;不斷擴大人民民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是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內容。在當代中國,要實現最廣泛的人民民主,就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法治對人民民主的根本保障作用,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改革開放以來,正是由于我們黨成功開辟和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才有力保證了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和自由,保證了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保證了黨與國家最高領導權的平穩交接和黨的領導集體堅強有力,保證了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任務和新要求,我們必須把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依法執政的基本方式和依法行政的基本準則全面落到實處,不斷提高依靠法治治國、執政和行政的水平,努力開啟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新時代。
?。ㄈ┙ㄔO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迫切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任務。當前,我國社會矛盾糾紛持續高發多發,觸點很多、燃點較低、處理不易。一些領導干部依法執政、依法行政意識、能力和責任感不強,容易導致處理失當、激化矛盾,甚至演化成大規模的群體性事件。法治是調節社會利益關系的基本方式,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集中體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最重要基礎。在我國這樣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要實現政治清明、社會公正、民心穩定、長治久安,根本上要靠法治,要靠全面推進和落實依法治國。應通過整體、全面、合理的制度安排,從制度上理順各種利益關系,平衡不同利益訴求,努力以制度防糾紛于未起、化矛盾于未發,從源頭上有效預防與減少社會矛盾和糾紛。誠然,法治建設的成效有一個從小到大、從隱性到顯性的過程,難以立竿見影,快速見效。但是,法治的導向和預期作用卻使其收益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雪球效應,法治執行得越持久、越穩定,其成效就越成倍放大;而如果我們現在在法治建設上稍有松懈,未來出現的問題就可能是全局性、長期性甚至是災難性的,解決起來事倍功半,積重難返??傊?,我們只有把法治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牢固基石,把以人為本、公平正義作為法治建設的靈魂,把切實保護每個公民的每一項合法權益作為法治建設的根本任務,才能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最堅實的基礎。
?。ㄋ模┨岣唿h的執政能力迫切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在黨,關鍵在“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依法執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執政的一個基本方式?!敝袊伯a黨依法執政,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在新形勢下治國執政方式的與時俱進和制度創新,突出體現了執政黨在領導國家法治建設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關鍵性,有力地鞏固了我們黨的執政地位、提高了黨的執政水平。通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把黨的意志和路線方針政策規范化、程序化、法律化,落實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是我們黨有效應對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以及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的必然要求。正如胡錦濤同志所深刻指出的:“依法執政,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不斷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體制、法治的程序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p>
二、圍繞法治建設的重點環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項十分龐大和復雜的綜合性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整體規劃、突出重點、統一實施、狠抓落實。
?。ㄒ唬﹫猿挚茖W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加強立法、有法可依,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首要前提。經過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堅持不懈的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但是,如何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新要求,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仍然是一項長期和艱巨的任務。
我們要自覺適應形勢任務的新變化,及時回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努力推動立法從主要服務于經濟增長的速度、總量和規模,向更加注重服務于經濟發展的效益、質量和方式,推動科學發展轉變;從主要進行有關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立法、致力于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向更加注重有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立法、同時著力于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服務型政府轉變;從主要強調立法的數量和速度,向更加注重立法的質量和效果轉變。這就要求我們重點加強完善經濟體制、改善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促進文化建設、保護生態環境、預防化解社會矛盾糾紛以及規范制約權力等領域和方面的立法。要完善科學民主立法機制,創新公眾參與立法方式,擴大立法工作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以保證立法真正遵循客觀規律、集中公眾智慧、實現人民利益,切實增強法律法規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ǘ┩七M依法行政,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推進依法行政,切實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到2020年實現“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標。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中心環節。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02年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推進依法行政”任務、2004年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以來,我國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取得了重大成就,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打下了有力基礎。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我國依法行政的現狀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特別是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還不相適應,在一些地方和部門還存在著“形式化”、“口號化”、“實用化”的傾向。在我國,行政機關承擔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各個領域的繁重管理任務,實施80%以上的法律法規,其行政能力和執法水平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說,不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就不可能做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不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就不能說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這正是黨的十八大報告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要目標的重大意義所在。
從現在起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只有8年期限,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我們要圍繞行政決策、行政執法、行政公開、行政權力監督、行政化解矛盾糾紛等主要環節深入推進依法行政,著力規范政府行為,特別是要緊緊抓住行政機關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這個重點和難點任務,完善執法體制,創新執法方式,加大執法力度,規范執法行為,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切實維護公共利益、人民權益和經濟社會秩序。
?。ㄈ┻M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不斷提高司法公信力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深化司法改革、保證司法公正,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保障。黨的十七大以來,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逐步向縱深推進,取得重大進展。但新形勢下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有著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司法體制改革仍然任重道遠。
當前,我們要切實按照黨的十八大確立的“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的目標,重點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要繼續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努力形成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審判權、檢察權運行機制。要嚴格規范司法行為,大力推進司法公正和司法公開,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公開日益高漲的關注和要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要進一步加強政法隊伍建設,完善各項管理制度,提升法官、檢察官的司法理念、業務能力和工作水平,切實維護司法公信力和權威。
?。ㄋ模┥钊腴_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提高全民法治意識、努力建設法治社會,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堅實基礎。黨的十八大報告鮮明提出要“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這是對我國社會主義法治認識不斷深化的重要成果,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重大發展。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是準確體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精神,是全面反映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精神,是集中代表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的精神,對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人民群眾是法律實施的重要主體,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礎力量,要通過在全社會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使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真正進社區、進鄉村、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并逐步深入人心。要創新法治宣傳方式,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抵御錯誤觀點的干擾和影響,讓社會公眾在學法尊法守法用法中深化對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認識和信仰。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高度重視道德對社會公眾的規范作用,大力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文明道德風尚,形成依法維護權利、自覺履行義務的現代公民意識。
三、切實提高各級領導干部推進依法治國的意識和能力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關鍵在各級領導干部。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這是黨的十八大根據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形勢對各級領導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ㄒ唬└骷夘I導干部要自覺學法、尊法、守法,努力提高法治思維水平和能力
各級領導干部作為執掌黨的執政權和國家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等公權力的特殊群體,作為運用法治方式治國理政的執政主體,必須具有較高的法治思維水平和能力,就像其必須具有較高的理論思維、戰略思維、辯證思維水平和能力一樣。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水平和能力是其法治意識和能力的集中體現。所謂法治思維,在本質上區別于人治思維和權力思維,其實質就是各級領導干部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必須時刻牢記人民授權和職權法定,必須嚴格遵循法律規則和法定程序,必須切實保護人民權利和尊重保障人權,必須始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須自覺接受監督和承擔法律責任。因此,這就要求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認真學習憲法和法律,真正尊崇憲法和法律,帶頭遵守憲法和法律,自覺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切實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努力做到越是工作重要、越是事情緊急、越是矛盾突出,越是自覺堅持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和依法辦事。
?。ǘ└骷夘I導干部要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善于運用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這是立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客觀實際和緊迫需要作出的一個重要論斷。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穩定的關鍵時期。改革發展穩定的難度在加大,復雜性在加深,利益沖突在加劇,各種矛盾的關聯性、集聚性、突發性進一步增強,加上互聯網、手機媒體、微博等新興媒體的廣泛運用及其對負面新聞和社會情緒的放大效應,很容易引發矛盾沖突和局部危機。同時,人民群眾的民主法治和權利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對公平正義和公共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些既給我們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穩定帶來很大壓力,也增添了內在動力。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深刻認識改革發展穩定新形勢對法治建設提出的新要求,深刻認識法治是改革發展穩定的強大推動力,是一個地方的重要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堅決糾正把法治與改革發展穩定對立起來,認為依法辦事束縛手腳、妨礙改革、阻礙發展、影響維穩的不正確觀念和做法,真正做到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規范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努力使改革發展穩定進程與法治建設進程相協調、相統一。
?。ㄈ└骷夘I導干部要大力推進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法治政府
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十八大報告對法治建設的重要論述,充分認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意義,真正把思想認識從重經濟建設、輕法治建設的觀念中轉變過來,把法治建設從重立法重形式重宣傳、輕執法輕落實輕效果的傾向中轉變過來,把法治工作從重治民重處罰重管理、輕治官輕教育輕服務的方式中轉變過來,在重視程度、領導力度和推進速度上都進一步增強使命感、緊迫感和責任感。各地區、各部門要建立健全由一把手掛帥的推進法治建設領導小組及其辦事機構,黨政主要領導要切實擔負起推進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第一責任人的責任,統一領導本地區、本部門的法治建設工作,把法治建設任務與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一起規劃、一起部署、一起落實、一起考核,深入研究解決法治建設面臨的重大和突出問題,及時消除影響和制約法治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重視提拔使用依法執政、依法行政意識和能力強且實績突出的優秀干部。要加強法治建設考核工作,把推進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公務員工作實績的重要依據,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使法治建設真正成為一種硬標準、硬要求、硬約束。要勇于實踐、敢于開拓,既要積極借鑒、吸收世界各國的優秀法治文明成果,更要立足我國國情總結自己的法治經驗、適應自己的法治需求、彰顯自己的法治特色、創新自己的法治舉措,決不搞“全盤西化”、決不搞“全面移植”、決不搞“照抄照搬”,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總之,只要我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法治規律與中國國情的創造性結合,堅持自上而下有力推動與自下而上全民參與相結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就一定能開創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局面,就一定能取得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新成效,就一定能在社會主義中國創造出與經濟建設奇跡相媲美的法治建設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