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突出強調了民生建設的重要性,提出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振興發展的重要工作。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辦好民生實事,使振興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民生建設作為普惠百姓的幸福工程,其艱巨性與重要性就好比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要取得成效,需要我們精心設計,統籌謀劃,認真實施,全力推進,才能決勝全局。
公平正義、和諧有序應為新時期民生建設的原則和抓手
“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边@是孔子在兩千多年前提出的。促進和維護公平正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價值取向,是維護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最終目標。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執政,就是要帶領人民把國家建設得更好,讓人民生活得更好?!敝袊伯a黨代表的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促進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價值取向也是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公平正義的理念是指導協調各種利益關系的行為準則,只有堅持公平正義的原則才能妥善協調好社會各階層的關系,保障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做到各階層和諧有序,進而推動經濟發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民生建設問題是百姓生存發展的最基本問題,是保障社會公平公正得以實施的根本性問題??萍嫉倪M步、經濟的迅猛發展成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物質基礎,解決好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教育、醫療以及就業等方面的公平問題是當前民生工作的重點。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盡快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其中權利公平、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是最重要的方面。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個和諧有序、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公正保障體制。制度具有激勵、約束、協調等功能,它能夠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標準和模式。社會成員如果都能夠遵守并且按照制度、秩序和規則行事,社會的公平正義就能得到切實有力的保障。?
規劃好經濟高效發展、人民福祉遞增的民生建設路徑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習近平總書記說過,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關系,實現二者良性循環。經濟增長與民生建設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經濟增長離不開人民的共同努力,民生建設離不開經濟快速增長的支撐。只有經濟高質高效的增長才能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人民生活才能提高到新的水平,這是人民幸福指數提升的首要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提高經濟發展的普惠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人民共同富裕,使民生建設真正成為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民心工程。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最直接、最具體的體現,也是最得民心的事情。在民生建設路徑的設計上,把民生工作與經濟發展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考慮,以經濟運行方式的改善來實現民生建設目標,達到發展目的與手段、效率與公平的統一,更好地為社會各階層特別是中低收入階層提供各種社會保障,包括教育、醫療、就業、環境、公共基礎設施等服務,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把經濟發展的成果落實于民生改善之上,爭取實現人民對“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的期待。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出發展速度整體放緩,經濟結構不合理的現象,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思路,堅持以經濟發展高質量和高效益為中心,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對經濟布局精心設計,加大定向調控力度,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優化產業結構,降低成本,提高服務,提高實體經濟能力和水平,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才能從根本上健全民生保障體系,完善社會保障路徑。
明確政府的定位?樹立服務、高效、共贏的民生理念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爆F代政府以滿足群眾和社會的需要為政府職能定位,以建設依法、有效、透明、負責和公正的政府為目標。改善民生是服務型政府的標志。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首要任務就是讓政府為社會發展服務,為百姓服務。通過提高政府為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來提升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指數,進而確保公共政策制定的公平性。服務型政府制定的政策應該做到普惠、持久、有效,這就需要政策具有權威性,而權威性來源于公共政策既能平衡社會各方關系、協調社會各階層利益,同時也能體現政府在履行職能過程中所具有的科學性與持續性。通過制定和實施公共政策,政府的服務職能也將不斷得到強化與檢驗,政府的服務保障一旦被社會大眾認可接受,則既有利于提升政府的工作效率又能提高人民對政府工作的滿意度,進而達到共贏的社會目標。評價政府職能水平的優劣,不僅僅看決策者水平的高低和政績的多少,重要的是看所服務的人民群眾的滿意度,是否給民眾帶來福利,帶來了多少福利,所帶來的福利有無持續性,并以此作為衡量評估政府工作的根本標準。服務型政府高效、公正、共贏理念的確立,離不開政府績效考核方式的改革。引入多元主體、公眾參與的評估機制,樹立協同治理的理念,運用協調各方,合作共贏的方式處理社會事務,從而更好地服務于人民,造福百姓。
以法治之力護航民生建設?推進改善民生向縱深發展
習近平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民生問題關系到社會穩定和國家發展,迫切需要用法治來護航。法治是保障民生發展、人民安居的根本。因此,在立法方面,要保證民生立法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民生立法。在執法方面,行政機關必須嚴格依法履職,樹立“以人為本”的執法理念。在司法方面,對行政機關實施法治監督是民生建設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
民生與法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民生為法治提供了機遇,法治反過來又能真正促進民生、維護社會的穩定。法律承擔社會責任關心民生奉獻社會。習近平認為,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矩。我們黨在這樣一個大國執政,要保證國家統一、法制統一、政令統一、市場統一,要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都需要秉持法律這個準繩、用好法治這個方式。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才能在更高的歷史起點上開啟新的征程,保障民生建設落到實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