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边M入新時代,我們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但是在此過程中我們必須認識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沖突和融合已經成為常態。對此,我們應該理性認識和應對。
第一,必須認清中外文化沖突的根源是“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包括語言差異、宗教差異、價值觀念與道德標準差異、行為習慣與風俗差異等等。比如在語言表達差異方面,中國人擅長先禮后兵,委婉地提出不同意見,而西方人擅長開門見山、直言不諱;在價值觀方面,中國人謙和禮讓,強調集體榮譽感,而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識和獨立意識很強,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在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中國人認為“天人合一”是最高境界,西方人則認為人必須戰勝自然進而控制自然。這些差異,往往是由歷史、文化、地理等因素造成的,對此我們需要理性認識。
第二,既要尊重不同的文化,又要提高我們自身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的認同、肯定和堅守。當人們處于一種不同文化接觸、碰撞、對抗的環境中時,自然需要一種對文化認同以保持自身統一的理性應對(如果缺乏文化認同,個人就會沒有歸屬感,內心就會有焦慮,很有可能出現行為上的錯誤)。比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能夠很好地幫助我們實現對外來文化的求同存異、過濾與消化吸收,并減少沖突。需要強調的是,自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的基礎上,我國社會又產生了許多新的精神財富,比如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到航天精神、北京奧運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改革創新精神等等,這些精神財富有助于我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戰勝許多困難和自然災害,都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
第三,要積極利用文化融合來化解文化沖突,提高文化軟實力
一些國家的國際實踐表明,尊重外國文化并把對本國有益的外國文化理念適度融入本國理念和文化作品中,在國際交流中容易得到國際社會的共鳴,并有助于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因此,我們要理性對待外國文化,運用辯證思維方法,區分積極文化與消極文化,擇優融合。具體來說:一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二是要積極對待外國文化中的一些積極理念,并結合中國實際給予新的闡釋,比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已納入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是要警惕和抵制外國消極文化的思想滲透,比如“金錢至上”、“極端個人主義”等等。
?。ㄗ髡邽楸本└咝V袊厣鐣髁x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