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全會精神統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
中共哈爾濱市委黨校
經濟學教研部教授
李桂芹
市委十四屆七次全會就今年工作部署了六大重點任務,其中之一就是統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使命,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落實市委十四屆七次全會精神,統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擔當。我們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總方針,圍繞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重要農產品供應和農民增收,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
促進農民增收
農民增收問題,是“三農”的核心,是鄉村振興的根本目的。要把促進農民增收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挖掘潛力、拓寬渠道,引導農民走上自主富裕之路。一是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鼓勵農民走出去,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返鄉創業,增加勞動報酬;加大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培訓,千方百計創造條件為農民就業提供服務與支持。二是提高農民經營性收入。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因地制宜培育新模式。依托資源稟賦,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品牌,加速農業與旅游、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三是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鼓勵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尤其是城區近郊,積極探索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多措并舉盤活農村各類資產資金,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讓農民有地生錢、有房生錢、有股生錢。進一步激發農村活力和創造力。
持續調整農業結構
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做好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三篇大文章。按照“糧頭食尾、農頭工尾”要求,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步伐。一是加快發展緊缺和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經濟作物比例,推動食用菌、大榛子等特色產業上規模、提質量。推動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加快發展食品及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業,抓住國家推進畜牧業轉型升級機遇,將發展質量效益型畜牧業作為農業結構調整優先方向,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著力發展冷鏈物流配送和畜產品精深加工,承接“南豬北移”,確保生豬出欄高于常年水平。二是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以規?;N養殖基地為基礎,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帶動,聚集人才、科技、管理、信息等現代生產要素,逐步向“生產+加工+科技”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轉型升級,努力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集群。三是大力發展農業新產業新業態。依托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開發農業多種功能,積極發展生態觀光、都市農業、休閑漁業、農事體驗、鄉土風情、農耕文化展示等現代農業景觀區塊,打造一批集餐飲、度假、觀賞和娛樂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精品線路。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毫不動搖地抓好糧食生產,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強化物質裝備和技術支撐,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切實做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一是加強生態高產標準農田建設。堅持高標準建設,充實建設內容,完善配套設施,構建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連片、設施完善、基礎配套、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生態高標準農田。二是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繼續加強大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抓好控制性水利工程和節水灌溉工程,提升農田水利保障能力,有效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三是加強農業科技推廣。著重在生物育種、農機裝備、智慧農業、生態環保等關鍵領域開展攻關,促進農業科技成果加速轉化。完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加快形成“市級農業科研推廣機構+縣級農業推廣機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科技人員隊伍”三位一體的三級農業科技服務網絡,解決農業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
深化農村改革
統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出路在改革,難點也在改革。破除制約“三農”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一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按照國家、省相關政策要求,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農村土地征收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建立健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機制,逐步實現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當前農村“空心化”現象普遍,大量農村房屋閑置棄用,可以適當放活農村房屋使用權,扎實推進“房地一體”的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探索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確保農民宅基地用益物權。二是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進農村集體資產改革是盤活農村沉睡資產、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引領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目前看,我市村集體經濟普遍薄弱,相當一部分村還有負債,還有一些村資產產權虛置,經營收益不清,分配不公開,集體資產隨意買賣,租賃合同一簽幾十年,“潛規則”滋生“微腐敗”甚至“小官巨貪”,造成村集體資產流失,農民群眾意見很大。要把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與壯大村集體經濟結合起來,推進村集體資源性資產、經營性資產、公益性資產改革,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三是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經營權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多種形式,推動土地規模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落實全省“百村千社萬戶”示范典型三年培育計劃,重點培育一批運行規范、經營良好、帶動力較強的供銷合作社、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植養殖大戶。深入推進規范社建設,由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轉變。
建設美麗鄉村
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圍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提高農村民生保障水平,把鄉村建設成為美麗宜居新家園。一是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圍繞“國家重點鎮”“省百鎮”發展戰略,修改完善全市新型城鎮化總體規劃,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推進重點鎮區基礎設施建設、村屯人居環境改善和農村危房改造工程,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把干凈整潔有序作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基本要求,重點補齊農村污水治理、廁所改造、垃圾治理等短板。實施農村飲用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推動城鎮供水設施向周邊農村延伸。支持示范村率先建成一批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并探索運行管理模式。二是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加強農村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產品供給。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城鄉要素平等交換,穩步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逐步縮小城鄉間保障水平差距。三是加強農村鄉風文化建設。堅持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提高鄉村文明程度,引導農民自覺抵制封建迷信活動,推進移風易俗、破除陳規陋習。挖掘優秀傳統鄉土文化,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展現新時代農耕文明的魅力和風采。要傳承良好家風。家風是立家之本,是社會和諧的基石?,F在農村“高價彩禮”“因婚致貧”“薄養厚葬”的問題比較突出,這些都與風氣有關。要大力弘揚家和萬事興、百善孝為先、積善有余慶、忠厚傳家久等傳統家訓,讓明理向善蔚然成風。要注重正能量的深度宣傳,多角度多元化展示新時代哈爾濱鄉村的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