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效能守護健康上網
——共同營造健康向上的數字生活③
應飛虎
近年來,青少年過度使用電子產品,以及游戲、短視頻上癮等網絡沉迷現象,日益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不久前,教育部等15部門聯合印發《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光明行動工作方案(2021—2025年)》,明確要求“使用電子產品開展教學時長原則上不超過教學總時長30%”。此前發布的《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也要求,確保手機有限帶入校園、禁止帶入課堂。運用制度形成家校協同育人合力,才能更好解決網絡沉迷等問題。
青少年網絡成癮現象,不容小視。有關報告顯示,至2019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已達1.75億,未成年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3.9%,上網玩游戲的比例達61.0%。適量的游戲有助于放松心情,減輕壓力,而沉迷游戲則會損害身體健康,侵占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應有的鍛煉時間和社交時間。因此,近年來,我國對未成年人使用電子產品和玩網絡游戲出臺了一系列規制舉措?!督】抵袊袆樱?019—2030年)》要求,“指導學生科學規范使用電子屏幕產品,養成信息化環境下良好的學習和用眼衛生習慣?!?019年10月印發的《關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從嚴格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網絡游戲時段、時長等6個方面做出了具體安排。相關制度對防止未成年人網絡沉迷取得了一定效果。
更好解決網絡沉迷問題,還應該進一步激發制度效能。研究表明,網絡沉迷事實上是一種行為上癮,其心理機制與傳統的物質上癮一樣。我們常常要求游戲上癮者理性行為、加強自我控制,事實上,這很難依靠上癮者的自控力單獨完成。尤其是一些游戲產品在設計時充分利用了人的認知偏差和心理弱點,讓自我控制以及家??刂聘永щy。目前,游戲沉迷的危害性及規制的必要性得到了普遍認同。世界衛生組織2018年6月發布的《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版),把“游戲成癮障礙”列入了“成癮行為導致的障礙”項下。因此,針對以游戲為主的電子產品上癮問題,我國有必要制定完善以科學為基礎的、系統的制度體系,不僅著眼于個體的自我約束,而且能強化對相關產品及其營銷的直接規制。
從制度建設的角度,有必要進一步細化游戲產品的分級分類。今年6月1日實施的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七十五條規定,“網絡游戲服務提供者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標準,對游戲產品進行分類,作出適齡提示,并采取技術措施,不得讓未成年人接觸不適宜的游戲或者游戲功能?!蔽磥?,需要進一步明確如何分類、以什么標準分類等問題。比如,除了需要有以游戲內容為標準的評級制度外,還需要建立以上癮程度為評價標準的分級分類制度。當前,一些網絡游戲企業進行了初步探索,如把游戲玩家分為不同的年齡階段等。在此基礎上,還應該根據上癮程度對網絡游戲等進一步細分,并采取相應的規制舉措,運用制度的力度有效預防未成年人電子產品成癮的現象。
此外,針對網絡游戲廣告及銷售等營銷行為,有必要根據分類結果作出禁止、限制或許可的規定。通過明確的規范,引導相關責任主體切實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才能有效遏制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過度消費等行為,更好守護未成年人健康上網。

數字化時代需要“數字素養”
?——共同營造健康向上的數字生活②
段偉文
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普遍應用,構筑了一個數字化的信息空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從社交、娛樂、購物到出行,人們越來越多地借助各種網絡平臺。這一變化在賦能數字產業、釋放科技創新紅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不容忽視的挑戰,短視頻沉迷現象就是其中一種。應對數字化時代的挑戰,需要提升數字素養,運用數字化時代的倫理智慧加以調適。
近年來,數字倫理問題一直備受關注。所謂數字倫理,是指立足以人為本,在數字技術的開發、利用和管理等方面應該遵循的要求和準則,涉及數字化時代人與人之間、個人和社會之間的行為規范。比如,在社會層面,如何彌補“數字鴻溝”,讓數字技術的發展更加公平可持續;在企業層面,怎樣避免技術濫用、不當采集用戶數據,以正向社會價值創造為目標;在個人層面,應該怎樣區分現實與虛擬,化解網絡成癮、短視頻沉迷等困擾,解決注意力缺失、知識碎片化等問題?正確應對數字化時代帶來的挑戰,才能讓人們成為數字化時代的主人,而不是被數字和算法驅使。
短視頻沉迷等現象成為很多人的困擾,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科技加速創新,而觀念、倫理和法律等相對滯后造成的。對此,應該充分運用系統思維,在創新發展與社會公平正義之間尋求動態平衡。一方面,對那些明顯不正當的企業行為和嚴重的侵權行為,相關部門應當加強監管,比如最近對平臺壟斷、侵害用戶權益等行為開展治理;另一方面,應通過價值觀、倫理規范等柔性調節,促使社會、企業和個人等多元主體更加重視數字倫理、提升數字素養,實現數字化時代的協同治理,邁向更加美好的數字生活。其中的關鍵,是明確造福人類、可持續發展、公眾利益優先、共享科技紅利等科技倫理原則,并通過制度安排、產品設計和服務規范,嵌入數字技術研究與應用的各個環節。
對于生活在數字化時代的個體而言,數字素養意味著如何更好面對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數字化。今天,人們越來越多地獨自面對各種電子屏幕和數字界面,每個人的注意力和行為數據也成為數字技術持續獲取的目標。這一趨勢不僅產生了隱私保護、信息繭房、大數據殺熟、算法歧視與陷阱等問題,還造成了注意力缺失、游戲與短視頻成癮等心理與行為失調。改變的關鍵,在于個體能夠在數字生活實踐中反思數字技術對人的認知與行為的影響,學會自我調適、適度節制,讓自己掌握信息獲取和遨游數字世界的主動權,而不是被碎片信息所淹沒,甚至沉溺于數字娛樂不能自拔。要讓數字娛樂和虛擬生活成為現實生活的補充,進而借助虛擬生活改善現實生活的質量,讓數字技術服務于現實所需。
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讓科技造福社會和人民,需要全社會提升數字素養,讓科技成為自我實現與追求美好生活的階梯。

激發短視頻的正向社會價值
——共同營造健康向上的數字生活①
?張頤武
近年來,短視頻的流行成為互聯網發展的趨勢之一,也成為互聯網文化產業新的重要增長點。國家廣電總局不久前發布的統計公報顯示,2020年,我國網民日均刷視頻約100分鐘,互聯網視頻年度付費用戶達6.9億。
一方面,網絡視頻特別是短視頻的興起,以生動形象的片斷性呈現、多元化題材,滿足了網民多樣化需求;另一方面,短視頻也具有社交功能,能夠通過拍攝、觀看和點贊、評論等行為,讓用戶之間形成互動。正因如此,隨著5G技術的普及和網速進一步提升,短視頻成為互聯網用戶日益依賴的內容產品,也成為很多青少年重要的娛樂方式。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去年10月的一份報告顯示,我國短視頻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已經超過了即時通信。與此同時,一項針對1974名受訪家長的調查也顯示,92.1%的受訪家長認為青少年沉迷短視頻的現象普遍。如何更好激發短視頻的正向社會價值,防止短視頻沉迷,值得全社會共同探討和努力。
需要看到,短視頻沉迷有其內在原因。短視頻的內容和類型都很豐富,既有生活的記錄和抓取,也有類似原創短劇的展示,還有各種知識的普及,滿足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同時,視頻的長度又非常符合注意力法則,往往具有順暢的用戶體驗,手指一劃就能切換內容。此外,短視頻平臺還能根據算法,按用戶偏好推送相應的內容。對那些缺少時間管理觀念和自我約束意識的用戶尤其是青少年來說,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比如,造成了大量的時間浪費,工作、學習乃至休息時間被占用;專注力受到干擾,很難持續關注較長連續性的事情;觀看大量無意義的內容造成生活本身的空洞化;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現實感欠缺,等等。
針對短視頻沉迷產生的負面影響,近年來社會各界進行了多方努力。國家版權局負責人不久前表示,今年將推動短視頻平臺以及自媒體、公眾賬號運營企業全面履行主體責任。當前,一些短視頻平臺已經推出了青少年模式,對短視頻的觀看行為進行相對可行的管理,從而更多履行自身的社會責任,努力消除沉迷造成的負面影響。監管部門也需要進行更加有效的管理,讓防止短視頻沉迷有規可依,讓平臺和創作者、發布者有所遵循,從而讓短視頻產業發展更加規范有序。此外,短視頻的內容制作者也需要強化社會責任意識,對自身的創作負起應有責任,努力避免出現低俗無價值的短視頻。
防止短視頻沉迷,成年人需要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承擔起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學校、家庭和整體社會環境需要相互配合,幫助青少年樹立健康積極的娛樂觀和閑暇觀,用更多更好的社會活動讓年輕人走出短視頻沉迷。同時,要鼓勵青少年養成更強的自主和自覺意識,形成正常多樣的愛好和積極合理的交往,涵養更加健康積極的生活觀、對于學習和工作的專注力,更加自信地擁抱正向、有更高文化含量的數字化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