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黨百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成就

中共哈爾濱市委黨校
經濟學教研部教授
李桂芹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绷暯娇倳洝捌咭弧敝匾v話,全面回顧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深刻詮釋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在百年奮斗中創造的偉大成就。一世紀風雨兼程,九萬里風鵬正舉。行進中的歷史,總會在某個特殊節點駐足回望來時的路。
一、由積貧積弱走向國強民富
綜合國力顯著增強
第一,經濟實力大幅躍升,從“一窮二白”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之日起,就自覺肩負起強國富民的歷史使命。新中國成立后,經過近30年的努力,我國逐步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到2010年我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躍升至世界第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如今,我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約14.7萬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的比重上升至17%,成為拉動世界經濟的強勁引擎。經濟實力躍上新的臺階,這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的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
第二,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高,從低收入國家邁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1952年我國人均GDP僅有119元。到2020年,我國人均GDP達到了7.2萬元,按平均匯率折算突破1萬美元,正向高收入國家穩步邁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覆蓋范圍不斷擴大,保障水平穩步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體現在經濟實力、綜合國力的躍升上,更體現在給每一個中國人的生活帶來實實在在的變化上。
第三,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升,從要素驅動型粗放增長向創新驅動型集約發展轉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依靠資本、勞動力和土地等優勢,經濟實現了40多年的高速增長,但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投資效應減弱和土地約束增強,依靠要素擴張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為繼。黨的十八大作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經濟增長動力加速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數據顯示,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世界第14位。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科學、深海探測、超級計算、衛星導航等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高鐵、5G移動通信、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產業進入了世界前列。
二、由落后失衡變為協調發展
經濟結構不斷優化
第一,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三次產業發展更為協調。中國共產黨誕生時,我國仍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新中國成立后,自“一五”計劃開始,我國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條件下推進工業化建設,在發展戰略上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產業結構調整持續深入,農業基礎鞏固加強,工業和服務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農業現代化水平穩步提高,工業體系更加齊全。目前,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基本建立,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歷史性飛躍,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第二,城鎮化水平持續提升,城鄉融合發展程度不斷提高。上世紀20年代,我國城市化水平很低,人口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個大城市。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高度重視城市工作,城鎮化得到穩步發展。改革開放后,我國城鎮化駛入快車道。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階段,戶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地,教育、醫療、就業、醫保和住房等領域的基本公共服務加快覆蓋城鎮常住人口,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速度明顯加快。
第三,地區發展相對差距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協同性顯著增強。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工業主要集中在東部和東北地區。改革開放初期,東部沿海地區率先開放,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進入21世紀,黨中央先后作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決策部署。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區域重大戰略的落實推進,一批新增長極和高質量發展動力源加快培育,區域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
三、由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
人民生活實現歷史性跨越
第一,就業形勢穩定向好,就業結構不斷改善。新中國成立之初,由于連年戰亂導致經濟凋敝,大批城鎮勞動力處于失業狀態。20世紀50-70年代,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就業狀況逐步得到大幅改善。改革開放以來,就業形勢持續向好,就業總量大幅增加,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服務業發展成為吸納就業人數最多的產業,就業結構更加優化。
第二,居民收入顯著增加,絕對貧困得到歷史性解決。中國共產黨誕生時,國家積貧積弱,人民貧困如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收入實現了快速增長,200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萬元,2014年進一步超越2萬元大關,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萬余元。黨的十八大以來,鄉村振興、精準脫貧政策陸續出臺。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村全部出列,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第三,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得到極大改善。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消費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消費規模持續擴大,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
四、從瓶頸制約到堅實保障
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重大跨越
第一,綜合交通網絡四通八達,經濟社會發展經脈更為暢通。新中國成立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運輸體系建設逐步加快,交通網絡日益完善,運輸能力和效率明顯提升。截至2020年底,我國鐵路里程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7倍,公路里程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64倍,全國港口擁有生產性碼頭泊位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38倍,民航航線里程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735倍。目前,自中國開出的中歐班列已通達歐洲22個國家的160多個城市,累計開行近4萬列。
第二,郵電通信水平全面提升,“網絡強國”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新中國成立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郵電通信業規模不斷擴大,電信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信息化網絡化后來居上??爝f業從無到有,業務規模連創新高,自2014年首度超過美國后,持續保持世界第一。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寬帶中國”戰略、“網絡提速降費”“數字中國”建設等政策實施,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固定網絡和移動網絡,“網絡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第三,能源基礎保障作用日益增強,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逐步形成。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斷努力,我國能源生產能力大幅增強,基本形成了煤、油、氣、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生產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在能源安全新戰略的指引下,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發生重大變革,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清潔能源利用大幅增加。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上升,成為全球非化石能源的積極引領者。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功業彪炳史冊。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帶領人民成就了一部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將努力奮斗、勇往直前,不斷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勝利,繼續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