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百年的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不斷深化對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開發利用及有效保護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生態文明建設經驗,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育長龔維斌在2021年第10期《行政管理改革》撰文《百年來黨領導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和經驗》,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官微轉發,以饗讀者。
????回顧百年奮斗歷程,從新中國成立之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局部執政時期,到新中國成立之后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一直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領導人民開展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艱苦曲折的探索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一體化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積累的生態文明建設經驗彌足珍貴。
????一、重大成就
????(一)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生態文明領導體制
????黨領導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經歷了逐步設立專門機構管理自然資源、防治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的過程,管理職能經歷了從單一分散到綜合統籌的轉變。
????中國共產黨在局部執政時期,圍繞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成立相應的管理機構,制定相關政策法律,致力于農業資源保護。中華蘇維埃政府時期,成立了山林水利局,頒布了相關條例。在陜甘寧邊區政府時期,黨和邊區政府更加重視對自然資源、農業生產環境的保護,制定了一些更為具體的保護森林、保持水土的政策措施。1937年組建建設廳,下設農牧科負責農林牧事項;1940年成立林務局,負責林業生產建設。1942年,林務局并入建設廳。1949年,建設廳改為農業廳。農業廳的職責分類更為詳細,涵蓋改良耕地、興修水利、植樹造林等農林牧工作。
????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與經濟體制相適應,建立的自然資源管理體制也是分散的、互相牽制的耗散管理體制。按照自然資源屬性設立管理機構,分設為農業、林業、牧業、副業、漁業、工業資源等相應的管理機構。
????環境污染一度被認為是衛生問題,環境保護甚至和環境衛生工作等同,因此,一直沒有獨立設立環境管理機構,環境管理工作由衛生部門負責。1971年,針對工業“三廢”污染問題,國家計劃委員會設立了“三廢”利用領導小組,主要對工業“三廢”開展綜合利用工作,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成立的第一個環境保護機構。1974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正式成立了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由國家計委、工業、農業、交通、水利、衛生等有關部委人員組成,國家計委主任余秋里任組長,國家計委副主任谷牧任副組長,環境保護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處理日常工作。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是專門的環境保護機構,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擁有了國家一級的環境保護行政機構。
????20世紀80年代以后,環境管理機構升級后獨立設置。1988年7月,國務院第二次機構改革將環保工作從城鄉建設部分離出來,成立獨立的國家環境保護局(副部級),明確為國務院綜合管理環境保護的職能部門,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也是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的辦事機構。
????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我國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系統科學的黨領導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這個體制包括中國共產黨各級黨委和國務院及各級政府中的有關組織機構、決策機構、規章制度和政策工具等組成的統一性整體。國務院及其所屬的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是生態文明戰略和政策制定實施的主要行政主管部門,同時還會依據不同議題吸納科技部、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等參與其中。近年來,各地還積極探索建立流域性、綜合性資源環境管理體制,例如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等。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從中央到地方、從專門到綜合的生態文明建設領導體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統籌協調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能力顯著增強。
????(二) 建立較為健全的生態文明法律制度體系
????新中國成立之前,黨制定了一系列保護自然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政策,特別是出臺了一系列興修水利、植樹造林等方面的政策。1931年,中華蘇維埃政府頒布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規定對山木水草湖田進行合理分配和行政管理,要求建立新的灌溉工程、培植森林。此后,還頒布了《山林保護條例》。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工業化發展,污染問題逐漸顯現,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1973年,我國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通過了第一個環境保護綜合性法規《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草案)》,提出“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的三十二字方針;指出要從戰略上看待環境問題,對自然環境的開發,包括采伐森林、開發礦山、興建大型水利工程,都要考慮到對氣象、水生資源、水土保持等自然環境的影響;要求加強污染防治,提出“防治污染措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原則。這次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認識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已從以往較為片面的認識中擺脫出來,以更加客觀和積極的態度來看待生態環境保護與國家建設全局之間的關系。1979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這是我國第一部環境保護專門法律,標志著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開始正式步入法制軌道。1982年,將“保護環境”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強調要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珍貴的動物和植物,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奠定了環境保護立法的憲法基礎。1983年第三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制定了“經濟建設、城鄉和環境建設要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相統一”的戰略方針及“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誰污染、誰治理”和“強化環境管理”的環境保護三大政策等。1989年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提出國家制定的環境保護規劃必須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國家采取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環境保護工作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
????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文件,制定了40多項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改革方案,初步建立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形成了源頭嚴防、過程嚴管、損害賠償、后果嚴懲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2015年9月,頒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理念、原則和路線圖,是一份統領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同時,發布6個配套方案,包括《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試點方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方案》《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試點方案》。2015年11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開始實施,標志著我國生態文明法制建設取得新進展。此外,還制定修訂完成《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環境保護稅法》《核安全法》《環境監察辦法》《環境監測管理辦法》等100多部法律法規。
????(三) 形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要求,既是中國現代化的鮮明特點,也是人類發展的必由之路。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和理論思考,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理論家的寬廣視野,敏銳洞察、科學把握世界文明走向,提出了一系列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現代化發展、文明走向的新思想、新理論,形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理論帶入新境界,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內涵豐富、系統完整,深刻回答了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集中體現為“八個堅持”。
????一是堅持生態興則文明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鄙鷳B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古今中外,生態環境的變化直接影響文明的興衰演替。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我國的樓蘭古城就是由于生態環境惡化而衰落。堅持生態興則文明興要求人們遵從自然生態演變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將人類活動控制在生態系統可調節、可維持、可自然恢復的范圍內。
????二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比祟惿钤谧匀唤缰?,從自然界獲取生存和發展所需的資源。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人類需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科學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三是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何正確處理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一直是現代化進程中一大難題。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理念深刻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辯證統一關系,強調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
????四是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彪S著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人民群眾對藍天碧水、優美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強烈。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而且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最普惠的民生產品。
????五是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態共同體。自然界各種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構成有機的生態系統。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要求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六是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闭窃谶@一思想的引領下,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七是堅持建設美麗中國全民行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同每個人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應該做踐行者、推動者?!比裥袆蛹仁峭七M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重要保障,也是鞏固和擴大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社會基礎。
????八是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建設綠色家園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夢想?!钡厍蚴侨祟愇ㄒ坏?、共同的家園,愛護地球、保護生態環境是人類共同的責任。
????(四) 生態保護和恢復成就巨大
????在工業化、城市化和經濟社會高速發展過程中,水土流失、河流干涸、森林面積減少、資源消耗過大、生物多樣性面臨挑戰等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1956年,我國建立第一個國家自然保護區,1978年決定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1981年開啟全民義務植樹活動,之后逐步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一系列生態保護重大工程,加強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通過構建嚴密科學的制度體系和實施嚴格有效的治理,我國生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我國人工林面積由改革開放初期的3.3億畝擴大到現在的11.8億畝,居世界首位。退耕還林工程累計造林近5億畝。2020年,我國森林面積達到2.2億公頃,森林蓄積量達到175億立方米。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森林覆蓋率僅為8.6%,1978年為12.7%,2020年達到23.04%。2000年到2017年,我國貢獻了全球1/4的綠色增量,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全球森林資源大幅下降的趨勢。全國已經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74個,各類陸域自然保護地面積已達170多萬平方公里。我國已初步建立了以濕地自然保護區為主體,濕地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并存,其他保護形式為補充的濕地保護體系。根據2013年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我國濕地總面積5360萬公頃,納入保護體系的濕地面積2324萬公頃,濕地保護率達43.5%。與2003年相比,濕地保護率提高13.0個百分點。2017年,全國累計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2584萬公頃,比2000年增加4488萬公頃。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連續三個五年監測期“雙減少”,自2004年以來已經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中國防沙治沙的成果為世界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國經驗,為全球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作出杰出貢獻。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顯著成就,滇金絲猴種群及總體數量已由1996年的13個種群1000到1500只,增至目前23個種群3300只以上。20世紀80年代,我國藏羚羊成為“瀕?!蔽锓N。經過幾十年的精心保護,藏羚羊種群數量大大增加,截至2020年年底,僅西藏藏羚羊的種群數量就從5萬只左右增加至20萬只以上,種群“瀕?!钡燃壗禐椤敖!?。
????(五) 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各類環境污染呈高發態勢,突出表現在大氣、水和土壤三個方面。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以及一系列改革舉措,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黨的十九大將污染防治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三大攻堅戰之一,重點解決氣、水、土壤、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等問題,持續實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使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2020年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提高到87.0%(目標84.5%),PM2.5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28.8%(目標18%)。全國10638個農村“千噸萬人”水源地,全部完成保護區劃定。29個省、市、自治區完成縣域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規劃編制?!笆濉逼陂g共計完成15萬個建制村環境整治。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到98.2%,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提高到83.4%(目標70%),劣V類水質斷面比例下降到0.6%(目標5%);完成《土壤防治行動計劃》確定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的目標。圓滿完成2020年年底前基本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目標。
????(六) 綠色發展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綠色發展和綠色生活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成為新時代人民群眾實現美好生活的應有之義。各級黨委政府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納入領導干部教育培訓體系,提高各級領導干部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的行動自覺。各級黨校(行政學院)開設了生態文明建設專題培訓班,在各種類型的培訓班上設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及相關專業課程。領導干部學習研究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熱情高漲。依托六五世界環境日等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活動,不斷強化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引導幫助公眾掌握必要的環境保護知識,養成珍愛自然、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習慣。企事業單位、中小學校、共青團和婦聯等群團組織以及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環保宣傳等生態文明建設行動。有關部門組織中國生態文明獎等評選與表彰,制定《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拓寬群眾參與渠道和參與范圍。經過多年的努力,綠色發展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等成為人們的共識,綠色生產、綠色生活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保護生態環境、合理利用資源能源、反對浪費、防治污染日益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企業依法排污、保護環境的法治意識、主體意識正在形成,規模大、實力強的工業企業都在積極采取措施,加強污染防治,推行清潔生產,污染物排放達標率逐步提高。家庭、學校、社區和單位成為宣傳環境保護、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基本單元,小手拉大手、攜手共抓環境保護的氛圍日漸濃厚,群眾參與環境保護的自覺性不斷提高。
????(七) 生態文明建設國際影響力日益擴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是大國,生態環境搞好了,既是自身受益,更是對世界生態環境保護作出的重大貢獻。我國率先發布《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向聯合國交存氣候變化《巴黎協定》批準文書,積極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和《蒙特利爾議定書》等國際環境公約。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我國成功申請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這是聯合國首次以“生態文明”為主題召開的全球性會議。中國以最大決心和最積極態度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真心實意、真抓實干為全球環境治理、生態安全作奉獻,樹立起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的良好形象,大大提升了在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聯合國副秘書長索爾海姆表示,中國環境治理展示了非凡的勇氣和定力,一些行動對全球環境治理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一批國際智庫和專家也認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卓有成效,中國最有可能引領其他國家走向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
????二、主要經驗
????百年來,黨領導人民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取得了巨大的實踐和理論成就,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體制優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一是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最大優勢。黨的正確和堅強領導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向縱深發展的根本保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之所以取得歷史性成就,根本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在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習近平總書記掌舵領航、運籌帷幄,親自謀劃部署、親自指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大力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層層壓實責任,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見效。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造福于民,一直是黨的執政理念。隨著現代化建設的深入推進,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需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強烈,老百姓過去“盼溫飽”,現在“盼環?!?;過去“求生存”,現在“求生態”。良好生態環境成為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和重要保障。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和順應了這一變化趨勢,堅持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優先選項,推動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讓優美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生動體現。
????三是堅持繼承創新。黨的歷代領導人都十分重視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時代特征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毛澤東同志十分重視合理利用資源,要求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資源使用效益,發展林業促進工農業生產,興修水利,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協調發展。鄧小平同志十分重視生產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緊密關系,強調發展農業要保護環境系統的完整性,要及時制止大面積開墾而破壞植被的傳統耕作模式;要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保護環境,走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道路。江澤民同志明確提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把資源環境工作納入依法治理軌道。胡錦濤同志要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主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并把生態文明理念寫入黨的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黨的歷代領導人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基礎上,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開拓創新,形成具有時代特征、世界意義的生態文明思想,成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指南。
????四是堅持兼收并蓄。黨領導人民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積極與國際社會互動,一方面吸收國際社會最新理念和有益經驗;另一方面,也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圍內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問題,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1972年,聯合國召開了首次人類環境會議,為國際環境保護提供了基本原則和規范,中國派代表團出席大會并進行發言。1992年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21世紀議程》,主張將可持續發展列為國際社會議程中的優先項。西方一些經濟學和生態學家從保護自然的角度分析自然的價值,核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提出綠色GDP的概念。綠色經濟理念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被西方國家視為尋求新的經濟增長、改變經濟結構以解決經濟衰退問題的切入點。國際上這些重要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理念成為黨領導人民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參考。
????五是堅持系統思維。從黨領導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制度建設和戰略規劃的歷史進程來看,都經歷了從零散化、碎片化向系統化演變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奔訌娚鷳B文明建設,必須把山水林田湖草沙作為一個系統,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堅持系統思維,就是要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建立地上地下、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內在規律,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六是堅持完善制度。制度建設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生態文明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實現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在長期的實踐中,黨深刻地認識到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大多同體制不健全、制度不嚴格、法治不嚴密、執行不到位、懲處不得力有關?!秉h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進入快車道,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規和制度規范,健全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完善綠色低碳政策和市場體系,嚴格落實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市場化交易,加快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為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良好效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七是堅持全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各行各業、千家萬戶,既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制度設計,也需要群眾自下而上的全民行動。全民行動是人民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當家作主的重要體現,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顯著優勢,是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長期基礎。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生態文明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各類社會主體積極有序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政府、企業、公眾和其他社會組織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強大綠色行動合力。建設美麗中國是人民群眾的共同事業,要營造人人、事事、時時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從生產到生活、從兒童到老人都必須樹立生態文明理念、養成生態文明習慣、參與生態文明實踐。
????八是堅持狠抓落實。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政策和制度的生命在于落實,崇尚實干、狠抓落實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仡櫳鷳B文明建設史,特別是新世紀以來20余年的生態文明建設歷程,正反兩方面的情況都表明,扎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成效,必須狠抓落實。黨領導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抓好關鍵事項,切實提高執行力,通過嚴格實施環保督察制度,嚴肅查處祁連山系列污染事件、秦嶺違建別墅事件等,壓實了各級領導干部生態文明建設責任,讓政策制度得到有效貫徹執行,把科學決策轉化為實踐行動和治理實效。